浅 谈 “如 实 观 照”

有的同修在听了我在共修小组上讲的学习“如实观照”的体会后,觉得记不住,要求是否整理点文字材料以供参考。现在经回忆、补充、整理,形成这篇发言稿。


今天,我们集中时间,一起探讨“如实观照”,我先谈谈学习“如实观照”的一些体会:

我觉得“如实观照”这个问题非常重要,我们学习了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四圣谛,建立了佛法的正见,最主要是把这些知见落实到行动中,以正确的知见、观念指导我们的行为,以知导行,以行证知。“如实观照”就是把所学理论付之实践的具体方法。我们学习佛法,是要讲受用性的,每个人只要对佛法有了一分认识,理解和受用,只有体会到自身生命质量在改善和提升,才会从内心产生对“三宝”的净信。“如实观照”是体方师父几十年心血的结晶所在,也是修学佛法受用所在,值得每位学习“解脱之道”弟子的重视,认真的把握。

谈“如实观照”先从学习佛法的目的谈起。我们为什么学习佛法,目标是什么?修学佛法的唯一终极目标是涅槃、解脱生死。什么是涅槃?涅槃,梵语含有否定与消散的意味,又有安乐自在的意思。涅槃本来是圣者体证真理的境界,只有唯证方知,玄奘大师将涅槃译为圆寂,许多人就以为人死为圆寂!佛陀在菩提树下,悟道证涅槃,还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所以涅槃,决不是死了的意思,也不是死了才涅槃,是活着体证涅槃。

虽然对涅槃有各种不同释解,从对有为的杂染的否定说:贪瞋痴烦恼的止息、永灭为涅槃。从这个概念里,我们就知道,也可以这么说: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解决“贪瞋痴烦恼”的问题。解脱什么?解脱的是“贪瞋痴烦恼”。烦恼止息,永灭了,就算解脱了。

许多经论都说:死生由业,业由烦恼。生死果报,由业力而来。因为业从惑起,断除了惑,生死就解脱了。惑就是烦恼,是内心种种不正当、不清净的扰动分子。所以烦恼对于业,有两种力量:一是发业力,无论善业、恶业,凡是能招感生死苦果的,都是由于烦恼直接或间接的引发而起。二是润生力,业已造了,成为众生的业力,但必须再经烦恼的引发,才会招感苦果。这样,无论从修学佛法的目标看,还是从“烦恼”和“业”的关系看,我们不妨把这三乘共断的烦恼当作“敌人”,坚决彻底消灭敌人。

以上从学佛目的和烦恼对业的作用,了解到解决烦恼问题的重要意义。那么,如何解决烦恼呢?教内有几种不同的说法:一说离烦恼证菩提;二说断烦恼证菩提;三说烦恼即菩提。有的说,反正三种讲法都一样,没有什么区别,都是解脱。对这三种讲法,有没有区别,区别在哪里,其中有什么奥妙?让我们一起先将烦恼是怎样产生的,烦恼的本质,真相是什么?分析一下,也就是师父常常反复提醒我们要“看”清烦恼的真相,这个问题清楚了,那么是“离”是“断”还是“即”当然也就明白了。也就是说修行的法门,方法自然就会出来,对“如实观照”也会有较好的相应。

烦恼的产生,这要从我们身心生命自体中分析。“我”有烦恼,对于“我”,佛法告诉我们:这个实在性含摄不变性,独存性,自性有的,能主宰、能控制的“我”是没有的。但五蕴、六处和合的“假我”还是存在的。什么是“我”?《杂阿含》里讲得清楚。“云何为我”?就是说依之成我的是什么?释尊答道:眼色为二,耳声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触、意识为二……譬如二手和合相对作声,如是缘眼色生眼识,三事和合触,触俱生受、想、思。将十二处分为内根与外境二类。在内外相待接触的关系下生起识来,经中喻如二手(根境)相拍成声(识)。二合生识,三和合触,有了根、境、识三的关系,就有触。如是六受、六想、六思,都跟着生起来了。这个就是我,就在这内外处关涉的综合上建立曰我。有生命自体,有待于自我的外界,内外接触,就有心识的精神活动;于是六触、六受、六想、六思都起来了。所谓我,就是如此。受就是根尘识三和合触产生的,触起即受起。

我们知道,所谓的“三毒烦恼”就是五蕴中的“受”。受,即是感受、领纳,是我们的情绪作用。佛说有三受: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。乐受即是贪,苦受就是瞋,不苦不乐受就是痴。谈到这里,我们清楚了烦恼是这样产生的:由于根、尘相触,生识,根、尘、识三和合触。触生受,起了三受,即是贪、瞋、痴三毒烦恼。接下来分析烦恼的性质、真相。

佛陀开示五蕴、六处法门的目的是什么?是为了让我们明白: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体是由五薀、或六处组成的,是缘起缘生的,不但色身和合的假我是缘生的,而且组成假我的五薀、六处也是缘生的,目的是为了破我执,离我我所,顺得涅槃。无常因、无常缘所生之法云何有常。根无常、境无常、根境生识有常吗?三和合触是常吗?由触俱生的受是常吗?当然这个受无疑是缘起无自性,当体即空,非实如幻如化。这样,我们不妨先给烦恼下个结论:烦恼是虚幻的。

前面讲过二掌相击产生声音比喻根境相触生识。师父在讲课时多次示范提醒我们。二手相击,你听到声音是起还是灭?如实说,听到的是声音生起灭了。生必归于灭,我们要着重体会这个“灭”。平时每个人在眼见色、耳闻声中,就是根境相触中的引起的感受(即烦恼)也与二手相击发声一样。二手相击离开的同时,声音灭去。同理,当根和境离开时,识灭、触即灭,受即灭(烦恼即灭)。这即是经中说的:触起即受起,触灭即受灭,见灭得道。从这里,我们也不难体会到烦恼的产生如同二手相击发声一样,是即生即灭的。当我们在根尘触中,谈情绪,说烦恼时,所谓的烦恼已灭,已经不存在了。这样分析下来,我们是不是再下个结论:烦恼是即生即灭的,或说是不存在的。把以上二个结论合在一起说:烦恼是虚幻的,是不存在的,烦恼实在是凡夫不明缘起、无自性、空,执虚为实、执假为真,由颠倒妄执而起的幻现。这就是烦恼的真相,实相。大家一起,先把这个结论确定下来,确认无疑了,下面要探讨的问题就容易多啦。

师父为了我们进一步明白如实观照的依据和奥妙,还举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比喻。如“执绳为蛇”。夏天在野外走路,在月光下见到前面摆动的“蛇”,心生害怕。怎么办?绕道走过去,避开它,不失为一种办法。拣根棍子打它,赶跑它,也是办法。如果有人告诉你,不过是根草绳,随风摆动而已,你仔细看清楚了,确定是草绳。现在的问题是:当我们不知真相,执绳为蛇时,需要绕道,或拿棍子赶它,现在明白了真相,还需这样吗?比喻烦恼,当我们知道了烦恼的真相,对一个虚幻的,不存在的烦恼,还有什么可“离”,有什么可“断”?修行,怎么把烦恼修掉?怎么修,怎么去掉这个虚幻的,不存在的烦恼。那有什么烦恼可修、可去、可离、可断的。又如前面所讲的,把烦恼当作“敌人”。通常与敌人打仗,先要侦察敌情,敌人来了多少,在哪里?知己知彼,方能战胜。现在知道了这个“敌人”,是虚幻的,本不存在的,那么还需要制定作战计划:调兵谴将吗!如果烦恼是实在的,能离它吗?只是虚幻的还需要离吗?“挥剑过去已是痴”。所以说,了解烦恼的缘起,无自性,非实虚幻,即生即灭的真相,明白了实无烦恼可破,就是菩提(觉悟)。从这个意义上说:烦恼即菩提。

反观现实教内修行的法门很多,大多数在搞对治,要这样修,那样修,今天要修掉这个,明天要修掉那个,或是用转移的方法等等。这并不是说某些法门有问题,或不好。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种心病,本来法门无有高下优劣之分,只是修学者根机不同,是否适应而已。只要相应,欢喜,受用就是好。不过师父要我们着重体会的是 :烦恼即菩提的原理,其本意是让我们在“无上佛道誓愿成”的历程中,不走弯路,不走冤枉路,不搞弯弯绕,直插目标,直接契入法性空寂,也是大乘有别于小乘的不共处。师父所开示的“如实观照”,就是建立在佛法正见的基础上,通过观察、发现,看清真相,进而体证寂灭法性的尤为殊胜的修学法门。下面谈“如实观照”。

翻开《解脱之道》,从首页就看到那刚劲有力的题词:“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作判断不下结论如实观照当下觉知”。可见如实观照在《解脱之道》一书中的地位和师父心目中的份量。“如实”二个字的意思就是照它“原来”的样子,当下如何,观和照合在一起就是“看”。如实观照就是:照着当下原来的样子“看”着它。“六不”主要是让我们在观照时,成为一个客观的观察者,以避免无始以来形成的习惯性思维,做一个观察者,而不是造作者。如实观照不是有所缘的假想观,而是无所依的如实观。我认为:如实观照的核心在一个“看”字,“看”的奥妙是我们要着重体会的。

(一)“看”,回到当下。佛法非常重视当下。什么是当下,当下没有时间相;生命在呼吸间,一息不来就是阴阳二隔。生命就在当下,过去的已经永远过去了,未来还没有到,活着的当下就是生命。而我们很少有人活在当下,我们的“想”蕴特别强,大部分时间落在“想”里,想过去想未来,尤其老人回顾当年辉煌业绩和不顺心的事,欣求将来更好,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,不是想东就是想西,落入了时间相。“看”跟“想”的作用完全相反,看,只有当下,在看的时候就不想,说一心不可二用也是这个道理。所以在看的时候不得不回到当下。“看”有截断想过去想未来的功能,一个“看”能破时间相。

无论是讲悟道还是讲解脱生死都在当下解决。佛法讲生灭,有三种生灭。一是大期生灭,就是无始以来生死死生轮回不断;二是一期生灭: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活了几十年或上百岁;三是刹那生灭。刹那,指时间极短;这里的生灭指的是心意识念头的生灭,也即指当下。大期生灭,一期生灭和当下是相依相缘、一致的,解决大期问题需在一期活着解决,一期的问题在当下解决。自己当下每一念的生灭,无法做到如如不动,这一生是相续的,未来必然是相续的。在这一念的生灭中,当下就能见法解脱,那么下一秒钟就没有问题,未来际也没有问题,活着没有问题,死后就肯定没有问题了。

从这里,我们也体会到,修行在哪里修,就是此人、此地、此时。此时就是指的当下。修行,虽说一天24小时,实际上只有当下,禅定要定多久?过去不用定,未来不用定,只要当下定就好。当下看,就是当下觉知。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想什么,客观地,如实地看着它,时时记得向自己内心观察,好像打开探照灯一样,照着自己。当然由于习惯性的强大,经常看不住,看一下就很快落入想了,想、看,看、想,来回跑。落入想时,把它拉回来就是了。

在练习看时,开始有些不适应也是自然的,就好像学开车,开始总是大脑、手、脚不协调,顾此失彼,遇到情况手忙脚乱。但假以时日,慢慢地熟练了。“看”也是如此,随着精进力、观照力逐渐增强,“想”逐步退却。只有坚持,习惯成自然。“看”就成为强有力的习惯性,到那时,恐怕不看也不行了。遇到任何境界,自然正念观前。原由人工控制的灯开关也成了自动开关,随时自动打开。灯开了,黑暗就不存在了。当然理可顿悟,事需渐修,即使掌握了观照的方法,但对无始以来形成的习气的解决需要过程,也不可操之过急。“看”的功夫,即观照力或觉照力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。

(二)“看”的当下,离炽燃。

《杂阿含》中所说“现法见、离炽然、不待时节、缘自觉知”。现法见,就是当下,不待时节,就是不需等待什么特殊时节,觉知就是看。这首谒子的意思,简单理解,就是“看”的当下,是清净的。为什么呢?

从缘起的流转和还灭的二大理则知道,我们每个人生命体都有二种功能或二种机制,一是与无明相应,肯定是造业产生的贪瞋痴烦恼痛苦,生死有份,轮回不断。一是与明相应,无明灭则行灭…..纯大苦聚灭,一定是清净的通向涅槃解脱。我们学习佛法,建立了正见,从理上知道了真理法则,在看的当下,就是〈阿含经〉中所说的:止、息、清凉、没。所以,一个已经建立缘起正见的人,在“看”的当下,本然地会起相应的作用:有了烦恼,看着它,烦恼当下止息。坚持在“看”,眼见色,耳闻声的当下,烦恼不起。法就有这个功能,所谓法尔如是。也可以作为佛来佛斩,魔来魔斩的尚方宝剑,一试便知。这虽然也是有为的对治,但对我们初学者来说,已经是受用无尽了。

我们明白了看的奥妙,比喻就象在火房做饭,知道这是盐,这是白糖,要甜要咸。还不是在自己的掌握中,喜欢清净欢乐,还是痛苦烦恼,自己在当下是可以选择的,是可操控的。

有人问,修行是这么简单吗,效果这么神奇吗?不信,每个人是可以试验的。师父多次提示我们,在听法的当下,反观自己内心,看着,不要用想,一定用看,有没有烦恼,有没有痛苦。现在我们在探讨法义,马上可以试验。让我们回忆过去美好的事情或再瞋恨的人和事,然后停止想,向内看,在“看”之下,种种的怨、恨、恼、烦、喜、怒、哀、乐的情绪和一切内心的造作,当下自然止息。法的功能必然如此。例如禅宗公案:二祖神光向达磨祖师求法时,表达了我心不安。祖师说:将心拿来,给你安。二祖即反观觅心,怎么找都找不到那个不安的心,觅心了不可得。祖师说你心已安。当下二祖彻悟。不可得,如前面讲的如幻的“不安”心本来就没有,如何能得?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,悟道,是让我们体悟诸法真相——法性空寂。“觅心了不可得”,就是在观照即看中发现了所谓心的空相。诸法本不生,一法悟,法法悟,因为法法空寂,所以二祖彻悟。

(三)“看”的当下,具足戒、定、慧

如实观照的实践过程,虽然不是刻意的修定,而定心自在其中,虽然不是刻意断除烦恼,而烦恼淡而不起。在“看”之下,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摄其中。是不戒自戒,不定自定。一个“看”字,可以成就“戒、定、慧”。“戒”,对我们在家的居士讲,主要是五戒十善,就是八正道的正语、正业、正命三圣支。人的行为和言语是由心念控制和指挥的,当我们在观照时、在“看”着时、也即是觉知时,与法相应,不起烦恼、不起杂念,心戒清净,当下还会犯身戒和口戒吗?不会的,这即是不戒自戒。“定”,在看的当下心是无法攀缘的,从这里可以体会到“看”的奥妙。只有落入想时,想东想西,想过去,想未来,胡思乱想,妄想,都来了。凡夫不知佛法,不明真相,有的越想越气,越想越瞋,为了一句话,一件事情,一点利益,几年甚至一辈子难消心头之恨。由“想”而起的“爱”和“恨”会令人发颠发狂。所以说烦恼痛苦是“想”出来的。只要用“看”,看的当下,与定心自然相应。这就是不定自定。“慧”,就是八正道中正见、正思维、正念等圣支。在“看”的当下,与法相应,与正见相应,正念现前,即是般若智慧。

对于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,每位佛弟子都是不会轻忽的,三者的关系是相依相缘的整体,缺一不可。对于定与慧的关系,在传统观念里,依戒而定,从定发慧,容易片面理解,以为有定就好。不能否认定力对深观的作用,但定有邪定、正定、净定、味定,不可一概而论。如社会上的气功师,不知佛法也有定力很深的,得定是不一定发慧的。我们在观照时,即“看”的当下,心不攀缘,不外放,心意识逐渐凝聚,渐渐定下来。比如一小猴,原来到处跳来跳去,现在把它栓在木桩上,只能围绕木桩转,经过一阶段后,猴子会慢慢地静下来,转得少了,不转了。我们的心也是一样,开始围绕法义如理思维,建立了正见,掌握了观照法门后。一方面,心意识从狂执攀缘逐渐到静下来,促发智慧的增长;另一方面,正念现前,心意识的凝聚又促进定力的加深。就这样,定与慧相互促进,互为增上,定慧是等持的。在定慧的相互增上中,由于不颠倒,不攀缘,贪欲,执取心淡了,内心烦恼的扰动分子也慢慢清除了。八正道前七支的完成才是正定,才是我们需要的定,回到本定。只要我们能够做到独一静处,专精思维,不松不懈,精进再精进,待到因缘条件具足,某一因缘的促发,水到渠成,就有见法的可能。

讲到这里,还需强调缘起正见,“如实观照”是以缘起正见为前题的。俗话说,磨刀不误砍柴功。缘起正见建立得越扎实、越明白,观照就越相应。先把功夫下在正见缘起上,自然会在观照中体现出来。如果轻视对正见的闻、思功夫,急求观照受用,往往事与愿违、事倍功半。缘起正见是何等重要啊!

“诸佛说空法,为离诸见故。”佛说空教的本义,是使众生于世俗而离一切妄执,因离执而悟得毕竟空寂。一切不可得,即是佛法的究竟了义空。我们修学“如实观照”就是在正见的指导下,行之于实践,以知导行,以行证知的实践过程。实践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就在当下,就在一切时一切处,无论是工作中,待人接物处事中,行住坐卧的每个因缘中,无时不刻把灯打开,看着自己,注意自己情绪的起落变化、心态状况如何,外不着相,内不动心,如如不颠倒,不贪染,不着不取,离妄执戏论而迈向解脱之道。

其实修行并不难,只要在一次烦恼起来时,专心地看着烦恼,寻找烦恼,烦恼当下止息。就这一次,就体会到了。一次如此,百次、千次都是如此。这一次的体会,就是无始以来都在无明的黑暗中第一次开灯,一明能除千年暗。所以我们一定要大胆地试验、实验,下决心要得到一次体会,只要得到一次的体会,才能明白“看”的功能和奥妙,信心也随之而生,决心也随之而坚定。

以上发言,所讲内容若能与法相应,符合解脱道义理的,都是从师父那里听来的,学习来的。如有偏离法义,有违师父本意的内容,仅是个人错会了。还望参阅本稿的同修批评指正。更重要的是:如何全面、系统、完整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师父所开示的法要,为我所用。最后一句话,大家回去别忘把“灯”打开。谢谢!


(发言者:宗明)
2011年10月15日